2019年3月,《白河之光》一书作者石中元在白河实地考察。
随笔一、众志成城斗洪水
也许,你不陌生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也许,你陌生的是佛爷顶(俗称佛爷岭)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此,讲述《白河之光》第二章“众志成城斗洪水”的故事。事情还要从1974年7月的一场暴雨说起。
连续几天、阴雨连绵。1974年7月25日上午8时,白河堡地区突降暴雨,瓢泼大雨、下个不停。到了中午,天刚放晴,突然山洪暴发。波涛汹涌、浊浪翻滚。冲毁了白河上游的拦河坝。洪水直向马家店一带的四连(井庄公社民兵连)、仓库连、修配连、炸药厂连、一连(香营公社民兵连)、十五连(西拨子公社民兵连)……一字排开的驻地奔腾而来,工棚冲垮,厂房倒塌。横冲直闯的大水,裹挟着山石、木头、衣物顺流而下。仓库连、修配连、炸药厂连的院内水深达1米5深,情况万分危急!全体人员,紧张起来!
四连的工棚最先进水,他们在张顺宗、李金囤、张文元、阎明元的带领下,首先抢救食堂的公共物资,眼睁睁地看着工棚个人的衣物、用具被水冲走。炸药厂连的人员,首先想到的是火药、雷管,他们将全部物资安全转移。孙大兴等几个人从滚滚的洪水中,抢出了拉水车以及做炸药的工具,他们险些被洪水冲走。
修配连张振起、徐殿明等5位同志,看到仓库连的木板冲了下来,勇敢机智的跳入水中、手拉手,把住电线杆,挡住漂浮的木头,一根一根地捞取,拖到山脚下。王长振的脚扎破了,顾不上包扎,他说:“能捞一把是一把,让国家的财产少受点损失。”电焊工马志广、于庆龙、赵占荣等人冒着齐腰深的水,抢救出了全部的电焊机。
六连全体民兵,在连长乔元山、副连长张庆海的带领下,直奔仓库。大家在水中推的推,拉的拉,拽的拽,硬是把吊车、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安全地转移到高地。然后再到工棚抢救个人的物品。左计所、泰长纪等人为了给大家捞衣物,打着手电筒在水中浸泡到深夜。
洪峰在咆哮,群山在颤抖。洪水冲倒了高压线杆子。当时加强营永宁连的阎成旺等60名弟兄在井下劳动,正准备换班出井。有几个人乘着出碴罐,从120米深的井下缓慢地上升,这个时候,突然断电了!他们悬在竖井的中间,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在漆黑的竖井中呆了4个多小时。在井上的人们,想尽了种种办法,终于将他们从井下面吊了上来。
洪水到来的当天夜里,修配连没有住处了。他们在四面没有墙的凉台上,紧紧靠在一起,抱团取暖,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一连指导员徐步山、副指导员耿尚信得知情况后,天刚刚亮,便带领炊事班将热菜热饭送到修配连,让修配连的兄弟姐妹们吃上了饭。一连主动到抗击洪水中去,程庭相、尤来书、王金苹等人掉到急流中时,会游泳的耿尚信、吴红太冲上前去,将他们从洪水中捞起,避免了重大的人身事故。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水流缓下来了。这时,高音大喇叭唱起了《国际歌》白河工地指挥部负责人许丛林铿锵有力的声音回响在十里山谷:“同志们,和我一起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一人唱众人合,山高水长胆气豪!大家就着佛爷顶的松涛,咽着白河的水音,吼叫起来了!他们的嚎叫,河水呜咽、群山动容!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黑脖子、光膀子的草民;这些扛着铁锹、攥着镐头,一身灰土、蓬首垢面的民工 ,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靠山山倒,靠水水跑,只有靠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才能自己救自己!不管身处何种境况,脊梁骨要撑得起,腰杆要挺得起,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成功!
稍作停顿,许丛林总指挥接着又说:“下面我布置灾后的物资清理、修复工棚、整治道路、拦河筑坝的工作,一连的工作是……二连的工作是……”
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一个个汗流满面,仍然不停手中的活路。只见十五连副连长刘振忠撸起袖子,搬起大石头,走向往拦河坝。五连连长马德、副指导员赵平扛着一百多斤的沙袋子往工地上走去,女民兵不示弱,刘进芬、胡秋苓两个人抬着两百多斤的沙袋子紧跟其后。一连袁大海、王怀富几个小伙子,捡最大的石头,装最满的筐,挑着担子,即使汗流浃背,也顾不得歇息,肩膀压肿了,仍然坚持干。
钢钎点石,铁锤飞舞。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是劳动的人群,他们推的推,抬的抬、铲的铲、搬的搬、扛的扛。铁锨、镐头的撞击声、人们的口号声和着滔滔翻滚的白河水,奏响了一曲中国式的国际歌。
注:本文摘编自石中元著《白河之光》第二章白河怒吼。
随笔二、“拍婆子”在白河旁……
只因有爱,人们在辛苦漫长的道路上乐观地走下去,将艰难旅程化作幸福岁月。爱可以简简单单,但不能随随便便。“白河民工真叫棒,吃窝头、睡凉炕,白天下井眼,黑天找对象”,“白河工人黑脖子,膈肢窝里挟着饭盒子,白天钻洞子,晚上拍婆子”,流行在工地上的民谣,映衬出白河人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白河工地夏天的夜晚,一个年轻漂亮的女钻工,超额完成了任务。晚上,有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个女钻工与她的心上人约定见面。水渠两边高大的白扬,树影婆娑,似乎为她的约会发出了欢快地响声。不远处,修配连的电焊弧光闪闪烁烁,与天上的星星月亮交相辉映。
女钻工靠着水渠上拱型小桥,四处张望,她用歌声召唤着心上的人:“白河水哟,长又长,白河两岸好风光。千里河水浪滔滔,万亩良田稻花香。白河民工齐奋战,要让山河换新装……”“轰——轰——”传来的开山炮声,给她的歌声配上了独特的乐曲。
外号叫“铁班长”的男子汉,听到了那柔美亲切的歌声,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是谁呀,在这儿唱?”他明知故问。“我不认识你哟,你走开!”她笑着将他拉在身边。他俩挨着坐在了水渠边上,亲热地握着对方的手,诉说着思念之情……
他俩的相识,是在两年前修建补水渠认识的。那是1978年的初春夜晚,北风呼啸、春寒料峭,天气很冷。大家挥镐刨土,打夯开渠。女钻工有幸参加了铁班长他们的夜班汇战。现场的奋战令人振奋而激动。
你听吧!夯声、锤声、铁锨声,飘向夜空;人声、车声、马达声,此起彼伏。寒冷退缩了,北风不再吼叫了。建设工地上,夯歌阵阵,震荡山谷——
官厅与白河,千年祸害多。生产受威胁,生活苦难多……哎嘿呦呀!
如今修水库,高坝拦长河。荒山变果园,旱地变良田……哎嘿呦呀!
咱们众民工,国家主人翁。敢想又敢干,人人争英雄……哎嘿呦呀!
随着号子的节拍,汉子们弯腰、曲腿,又将夯抬至一定高度,重重砸下去,以此协调动作,缓解疲劳。打夯歌,声调高亢,节奏性强,一唱众和,边打边唱。热烈有力的夯歌,吸引了附近村民驻足观看。
女钻工她们一伙姑娘,在一起挥锹撮土。然而,最引她注目的是旁边干活的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头戴大耳朵绒帽,脚登一双长筒雨靴。他搬起一百斤一袋的水泥,竟如手提棉团一般,稳丝丝的几步小跑放到搅拌机的铁板上。只听“嘶”一声,拆开封口,倒提纸袋,“忽”一声,干净利落地倒了出来。姑娘们舞动铁锹,推沙掺水,拌好的水泥迅速地装在双轮小推车上,一溜烟地推走了。
小伙子来往穿梭,一刻不停地搬起一袋又一袋的水泥。女钻工好奇地问旁边的人,他叫什么名字?熟悉的人回答:他是我们的“铁班长!”
工地休息时,她唱的“白河水哟,长又长”,让他俩第一次相识。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在铁班长的眼里,女钻工就是从瑶台上来的仙女!
铁班长好几次悄悄上山,看女钻工手握风枪的神姿。女钻工相好铁班长,终于有了今夜的约会……
她动情地说:“你看,白河的夜晚多美啊。看着这一切,你就不由得要放声歌唱!你说,白河完工了,咱们的生活大变样了,该干什么啦?”
铁班长用火辣辣的眼光,咬着她的耳朵,调皮地说:“日夜渴望,我的新娘入洞房”。
“憨小子,真叫浑!”她笑着伸手打了他一拳。她拉着他的手,站起来说:“时候不早了,咱们该回各自的工棚了”。他俩手牵着手,慢慢地往回走,轻轻哼着“白河水哟,长又长”……
注:本文摘编自石中元著作《白河之光》第六章白河生活。
随笔三:我心中的"白河人"一一读《白河之光》有感
作者:翟云
引语:钢钎、推车、饭盒、晚笛,奏鸣过传世交响曲。激情澎湃白河工地,造就出延庆红旗渠。当年,北京市延庆县广播站翟云、辛来生隔三差五到白河工地采访。翟云是延庆区有名的老新闻记者,其新闻作品多次获奖。现将他的《白河之光》读后感编录如下——
每逢从白河水库环行而过,看到碧绿的库水,耸立的大坝,还有川流不息的白河水顺流而下,我都要为修建这座水库的"白河人"赞叹不己。刘寄忱先生也这样赞誉到:"白河碧水出高峽,五彩一池济四家。穿山越岭行大义,清洌甘泉润京华"。正是因为当年的"白河人",凭着一种"白河精神",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把这里建成了灌溉延庆川区上万亩旱田的"聚水盆",变成了如今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一一“燕山天池”,变成了向密云水库输水进而为首都供水的“大闸门”.....所有这些凝集着"白河人″的辛勤和汗水,融汇着"白河人″的智慧和精神,体现着"白河人"的理想追求和生命价值。还好,不久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石中元先生撰写长篇报告文学《白河之光》,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难忘的艰苦岁月和火红年代,一个个鲜活的″白河人"顿时映现在眼前。
在《白河之光》中,一批批"白河人″带着理想,肩扛重担,义无反顾意气风发地来到白河工地。他们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舒适的条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一张张白纸上用勤劳的双手画出了一幅幅最美的图画。书中,上百个生龙活虎的白河人构成了当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群芳谱。“白河先锋一连标兵夏造常除完成本身每天的定额基础开控和混凝土浇铸任务外,主动帮助他人,保证全排任务的完成;民兵郭永贵负责爬坡和挂钩,几天来,从早晨5点一直干到夜间10点,为了不耽误时间,他让人把干粮带到工地吃。”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二十四连连长李华说,开工时正值三九天,不管温度在零下十几度,干得汗流浹背。赶上下雪天,在山上挖眼埋炸药的时候趴在地上,汗水混着身下的雪水,身上的棉衣很快就湿透了。山风一吹,透心凉!没有一个人说′累’,没有一个人说′不’。”正是这些来自延庆乡村的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河人″,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早日建成白河引水工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奋战在第一线。
在白河隧洞施工中,"父子来白河,夫妻到工地,兄弟姐妹齐心协力,风雨无阻,昼夜鏖战,7000米输水涵洞胜利贯通,进水塔高高耸立,溢洪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在输水隧洞施工中,先后有6位"白河人″为此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辛金庚,这个年仅20岁的农家子弟(沈家营乡北老君堂村人),在深达124米的6号井下,连续施工三年。当年白河工地招工时,他只有15岁,被劝了回去。到了第二年,他又主动来到工地,领导被他的这份执着感动了,破例把他留了下来。聪明肯干的辛金庚,随后成为技术骨干,来到施工任务艰巨的6号井。1975年8月14日下午4点55分,6号井下发生大面积塌方,大小石块裹挾着泥土纷纷落下。刚刚过完19岁生日的辛金庚没有幸免。当工友们扒开覆盖在他身上的石头时,遍体鳞伤的辛金庚己停止了呼吸。他用生命实践了生前的誓言:劈山凿洞为人民,要把青春献白河"
书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家人,"19岁的小伙子谢志成(城关乡西屯村人),在他牺牲后没几天,他的老父亲含悲忍痛,又把二儿子送到白河工地,表示为了引来白河水,让子子孙孙不在受旱天的折磨,大儿子牺牲了,值得!我还有二小子,现在送来了,让他接哥哥的班,完成他哥哥没完成的工作。″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延庆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奋进精神,这是延庆人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延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不断前进。
在白河隧道的十余年施工中,还有西二道河乡的张进元、井庄乡的杨振友、沈家营乡的陈留忠、旧县乡的祁永德都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白河工程的隧道工程。"在白河英灵录上,除了记有在白河隧道工程中牺牲的6位英灵外,还有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23岁的李建生;城关乡东五里营村19岁姑娘段双凤和孟庄村21岁的刘培志;永宁乡利民街21岁的许志怀、东灰岭村24岁的王银和30岁的王月、阜民街23岁的李占魁、吴坊营村19岁的女青年吴新华;沈家营乡八里店村21岁的陈留忠;四海乡24岁姑娘王玉华;西拨子乡21岁的李志刚;康庄乡榆林堡村19岁姑娘徐金荣和苗家堡打18岁姑娘胡金荣等13位白河英灵。这些"白河人"一一延庆人为了热恋的家乡,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引水工程,先后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他们是白河人的骄傲和荣光,更是延庆人的骄傲和荣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她们),把他们(她们)对家乡的热恋、对青春的向往、对白河精神的崇尚不断发扬光大。
我还被那些民工战天斗地舍已忘生的场面所感染,也为那个火红年代而动情。"狂风飞卷黄沙,劈头盖脸落下。刺骨寒风冻手脚,钢钎铁铣结冰渣。冷吗一一不怕!车载千斤上下,胶轮压没胎花,一气拉走四十趟,滴滴汗水湿衣褂,累吗一一不怕!不怕!不怕!不怕!奋战甘把汗洒。移山大军鏖战急,治水英雄争高下。纵有千难与万险,一片舟心为四化。"当年民工刘民生激情作出的火线诗歌″一一不怕",不正是当年延庆人民千人战白河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一个个白河战士在白河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情景吗!
马玉昌回首当年战白河的历程时,激情地写到:"转战白河十四载,如今忆起似昨天。劈山凿洞经时日,筑坝拦洪度暑寒。奉献青春无愧色,修成水库绽欢颜。京郊盛景天池现,创业精神世代传″。